台灣未來將有800萬個老人家, 我們該如何做,減輕高齡照護對社會的龐大負擔? UniHubX泛科學,共同策劃【班傑明的回春術議題松】 帶領大家翻轉對高齡議題的觀念,發展出全新的解決模式!
【回春術專欄】當高齡者成為我們最大的業主,該去思考用不一樣的角度面對這件事 - 龔紋莎
文 / 編輯 Emma
空間規劃設計師龔紋莎老師(右)與UniHub創辦人謝昆霖(左) 圖 / UniHub
空間規劃設計者-龔紋莎
龔紋莎老師是為為設計主持人,從規劃設計專業出發,擅長為城市與空間發展的議題,擬定創新的應對策略外,進行跨界整合。
龔老師近期相當關注高齡友善城市的推動,2018年與臺北市都市更新處合作的計畫案,
「UR Partner都市再生伙伴行動計畫」, 即以建置高齡友善街區為主題,進行一日老人實境體驗,藉此盤整長輩上街會遇到的問題。之後更在這樣的基礎上,與 UniHub 共同策劃了城市進擊-友善街區設計共創議題松,針對30年後,2050年邁入超高齡化的台灣,創造 8 組街區改造提案,其中參與提案的夥伴們,包含了空間設計、體驗設計、政府單位等完全跨領域的夥伴。
「你到 70、80 歲時,最害怕的是什麼?」
一見到莎莎老師,短髮搭配簡單隨興的裝扮還有似乎從隔壁教室就聽得到的爽朗的笑聲讓課程還沒開始就非常期待。但當麥克風一拿起,莎莎老師卻嚴肅的先問了這個問題:「你到 70、80 歲時,最害怕的是什麼?」
約 2 0秒的靜默後,「我怕我走不動了,去不了想去的地方」、「我怕我成為家人的負擔,不敢和他們一起出門」「我甚至不敢想像有那一天的到來」...
面對現場年齡約 20-30 左右的學員們,莎莎老師的這個問題,其實都反應著一件事-「我們對城市的不安與不信任」,更正確的說法是「這座城市,我們老的起嗎?」
莎莎老師講話語速雖快,其實表現出的是內心的焦慮與急迫,是想告訴大家,她這幾年對邁入高齡社會的台灣,觀察後看見的嚴重性,而你,要跟得上她擔憂的速度。
老化這件事大家都在談,但都不知道怎麼談
2017年,日本人口研究專家-河合雅司,出版了的「未來年表」轟動一時,裡面談的是日本面對高齡化產生的危機,而台灣上市的版本也附上「臺灣版未來年表」,莎莎老師特別將這本書裡提到的調查與大家分享,確實是危言但不聳聽。
2033年,戰後嬰兒潮人口皆邁入 70,而現在台北市老年人口比例達六都最高16.4%,高於全國總平均2.7%,更擔憂的是,再過 20 年台北高齡人口將超過 35%。每 1.5 名年輕人就要扶養 1 名老人。圖/龔紋莎老師提供
這些數字的意義代表什麼意思?
人口可以少,但結構不能老,但當結構也邁入老化,經濟活動或公共服務都會大幅縮減。我們的城市要怎麼樣去因應這個議題,是這個階段我們該去思考的。
日本在談未來年表時,注意的已經不止高齡者本身的狀態,更多的是社會老化後即將面臨的問題,比方因為人口結構老化導致可以耕種的人變少導致糧食危機等,又或者捐血的人變少,血庫的短缺將造成重大手術無法進行等...
「科技進步,人開始能活到很老,史上從來沒有使用身體這麼久,我們要怎麼在城市裡面過活?如果到那時候城市還是長現在的樣子,我們得要祈禱這龐大的高齡人口身體能力都還能在城市裡自由自在地穿梭,不然目前的城市系統是無法支持他們的」龔紋莎老師這樣提醒學員。
從課程一開始,得到的那 20 秒的靜默,表示我們很少去想到高齡對自身的影響,當我們都覺得太遙遠時,創造出來的城市設計,將會令他們無感,也無法面對龐大的高齡人口。
你對未來高齡人口主導的城市想像,是什麼樣子?
去年,莎莎老師規劃了一場實境體驗,她向弘道老人基金會借了彭祖包,在2018年10月開啟了一場「1日老人體驗活動」,當天 100 多名年輕人穿著模擬老化的裝備上街,瞬間都變成 80歲的老人,體驗在城市中行走的感覺。
「原來我阿嬤不是不想跟我們去玩,是她出來在路上不方便休息」、「真的很累!體驗過才知道老人家在城市的不便和辛苦」「原來我們以為已經很貼心的紅綠燈設計,其實對老人帶來緊張與焦慮感」...
這是這場參與的學員給的回饋,除了讓年輕人有機會同理長者的感受,更能以同理的角度去設計出符合長者的街區需求。
只有在需求產生時,才會開始面對這個問題
值得反思的是,老師分享在規劃彭祖包體驗路徑時,有些接觸到的商家不願意成為體驗之一,或許是知道自己的不足,但你沒辦法強迫他們配合,直到有次發現店家多了身障坡道,才意識到,人都是當需求產生時,才會正視這件事情。
高齡友善需要回歸產業的轉型、空間的改善及服務的優化
從食物出發的城市戒護服務
日本餐飲-和民日式料理,和民有製作料理的能力,在高齡化的趨勢下和民從製作高齡者食物開始跨足戒護服務,在眾多戒護服務間利用食物打造特質。
「老人家也能是運動產業的主要目標族群」
在台灣的健身房很多都為年輕人設立,但在日本卻有健身房是銀髮族的天下。莎莎老師以 日本Curves健身房為例,在日本,這間健身房平均年齡 62 歲,超過 80 萬中老年女性會員,更有 100 歲的老奶奶在運動,他們是如何辦到的?創辦人調查了不上健身房的中老年女性,發現會在意與男性一起運動的原因居多,因此Curves以「二沒有一不」——沒有男性、沒有鏡子、不化妝成功的打進了中高齡的市場,增加了運動健身的選擇,也間接的鼓勵了預防性的治療、降低國家未來醫療的支出。
圖為老師以日本Cruves健身房為案例,告訴大家老人家也能是運動產業的主要目標族群。圖 / UniHub
服務x空間創新的場所力
除了食物及運動外,龔老師也提到近期非常流行的概念:照顧咖啡館。2015年於東京都成立的 Sumimamekafe墨豆咖啡,提供照顧資訊的交流,媒合社區中有需要照顧需求的高齡者,並提供家屬喘息服務,成為社區支持體系。
諸如以上所述的來自不同產業跨足高齡的案例,滿足了高齡者不同的都市服務需求,也使整個公共活動在老人家變老的過程不缺席,展現服務x空間創新的場所力,實現在地安老。
「這些案例在談的都不是一般的服務,而是看這些產業怎麼結合高齡,發展出新的模式」龔紋莎老師說道。
需求是設計的開始
「當高齡者成為我們最大的業主,我們該去思考用不一樣的角度面對這件事」龔紋莎老師認為這是邁向下個階段我們該轉變的觀念,這群人不只是我們要服務的對象,更是未來最大的「業主」。什麼樣的城市系統可以滿足他們 ? 能與什麼樣的產業做連結? 除了更多的醫療或安養服務,有沒有其他的想像或選擇?
除了以上提到的案例,莎莎老師也提到,以台北市為例,柯P積極推動在宅醫療服務,讓醫療可以回歸家中,減低照顧者的奔波,但在醫療分級的概念下,重度需求回歸個體單元,中輕度的需求如果可以轉由城市系統來進行分攤,就不會把照顧責任都壓在特定的人身上而喘不過氣。
莎莎老師也不斷提醒我們, 20、30、40 世代的人,若想要維持自立,就必須要攜手改善傳統的照護模式,著手的地方絕不能只放在醫療、照顧及長照,更要把解決高齡問題的可能性放在城市各種生活產業, 放在大家很容易且也需要出入的地方,讓他們得到的不會只有更好的照護模式,還有從生活中感到對他們的貼心與照護。
課程結束,莎莎老師分享對高齡議題的看法,在大家內心產生波動,她也有那樣的能量,讓波長持續發生,期盼每個人都能貢獻專業,為這場急遽的人口結構改變做好準備。
-------------------------------------------
■ 老派設計師|設計人的必修課|全台第一,為「設計師」量身打造,高齡知識跨域設計學程
了解課程▶https://lihi1.com/2DPOZ/專欄
■老派生活專業通識學程|全台第一 · 專為投入高齡生活照顧產業人才量身打造,推動高齡社會共好的專業通識學程
更多活動精彩分享:
【新老世代專欄】通用設計大浪來襲,從一萬戶UD宅談起-唐峰正
【高齡產業創新模式,跨10領域專業人才共同提案】
【如何想像高齡生活,高齡生活就會往你相信的地方去–廖泰翔】
【第三人生,你準備好了嗎?-雷若莉】
【預約一個沒有失智的未來-譚蓉瑩】
【只有真正關心,你才看的見-林崇偉】
【輔具就是要F+F,除了有Funshion,更要Fashion。」-劉旻宜】
【無微不至」的照顧,其實在不知覺中剝奪了「自立」的能力-林金立】
關鍵字: #回春術專欄##長照##高齡##老派設計師##老派生活專業通識課程